高級搜索 | 收藏本站 |網站地圖 | RSS訂閱|
logo
  主頁 | 語文 | 數學 | 英語 | 物理 | 化學 | 政治 | 歷史 | 地理 | 生物
按教材瀏覽: 北師大版 部編版 各版通用 滬教版 魯教版 其他版本 蘇教版 未知版本 新課標人教版 語文版
最新資源
2022年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全冊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電子課本
2018年部編版八年級上語文復習資料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字詞解釋
部編版八上古詩文理解性默寫及文學常識填空
相關分類
初二語文教案
當前位置:主頁>初中語文>初二語文教案>>>2018新版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全冊)詳細

2018新版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全冊)

名稱 2018新版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全冊)
類型 教案|教學設計
學科 語文
大小 6.9 MB
格式 doc
年級 初二|八年級
教材 新課標人教版
上傳 admin 審核 admin
時間 2018-03-08 20:12
點擊
評價 ☆☆☆☆☆
  第六課:阿西莫夫短文兩篇/阿西莫夫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2.短文兩篇所說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順序及說明方法、語言特色。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三)情感目標
  1.科學需要大膽的推測,合理的想像,合乎邏輯的分析、求證。
  2.學會從不同角度對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進行思考。
  3.廣泛閱讀科普文章,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了解兩篇短文所說明的事理,說明的順序、方法。
  難點:
  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解決辦法:新 課   標   第  一 網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滿足他們的表達欲,活躍學習氣氛。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學生借閱科普讀物,從中找出與本文內容相關的科學知識,大家共同學習研討。
  學生對一些自然現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說明產生這種看法的依據。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大陸漂移圖示的同時,介紹“大陸漂移假說”產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因病躺在床上。當他把目光移到墻上那張已看過千百遍的世界地圖上時,突然產生了一個新奇的想法:為什么地圖上南美洲巴西亞馬孫河口突出的一塊大陸,同非洲喀麥隆海岸凹陷進去的部分,形狀竟會如此相似?為什么沿北美洲的東海岸到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帶,與歐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陸,竟會如此吻合呢?難道這幾塊大陸原來曾連在一起,后來才分離開來的嗎?
  魏格納被這個奇妙的想法激動得幾天沒有睡好覺。他把地圖上所有的陸塊都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發現它們的海岸線都能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來,他經過多方面的研究、求證,大膽地提出了轟動世界科學的著名學說--大陸漂移假說。
  那么“恐龍無處不有”與大陸漂移假說有什么關系呢?
  (一)明確目標
  1.理解“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的科學觀點。
  2.把握“恐龍無處不在”印證大陸漂移假說的說明順序和方法。
  (二)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研討以下問題:
  1.“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陸漂移”使恐龍遍布世界的說法由何而來?
  3.你怎么看待科學家們的推斷?
  討論明確:
  1.1986年在南極發現鳥臀目恐龍。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因而“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說成立。
  2.科學家并不滿足于南極發現恐龍化石最直接的結論,即“恐龍無處不在”。他們就此產生了更多的疑問,如“恐龍何以在南極生存?”“恐龍是如何越過大洋進到另一個陸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是大陸漂移把恐龍帶到了南極”。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學生再讀課文,理清文章說明的層次順序及說明方法。
  討論明確:
  全文共15個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個科學觀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引出說明內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闡述說明內容--由恐龍化石在南極的發現說明“恐龍無處不在”,再由“恐龍無處不在”這一發現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極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總結說明內容,結束全文。
  本文在說明“大陸漂移”:是恐龍無處不在的原因這一主體內容時,詮釋了“板塊構造”理論,還用一個生動的比喻,“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將“板塊構造”形象化地說明出來,板塊聚散的科學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主體說明部分。列數字是一個重要說明方法,如“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這個泛大陸存在了數百萬年后,又開始顯示出破裂的跡象”。
     “大約在2億年前,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
  “印度向北移動,并且大約在5000萬年前與亞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
  “到6500萬年以前,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所有的恐龍都滅絕了。”
  “大約經歷了1億年, (南極)氣候逐漸變冷,植物慢慢越來越稀少,動物種類和數量也大量減少。”
  “位于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極。那里的冰有數英里厚,覆蓋著豐富的化石。”
  --運用大量的數據進行說明,給人以科學依據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說服力。
  此外,文章的第二、三部分相對于第一部分,又是在舉例說明,說明“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一科學論斷。
  (四)總結、擴展
  科學家能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中產生聯想,經過懷疑、推測、研究、論證之后有新的發現。同學們要從中受到啟發,善于多角度思考問題,以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為學生提供一篇短文《世界各大洲都有恐龍的足跡嗎》,進行比較閱讀,使大家加深對《恐龍無處不有》所說明內容的理解,進而從兩篇寫法各異說明內容卻一樣的文章中,去找尋自己的發現。
  (五)布置作業
  借閱有關資料,或參觀自然博物館,或看有關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龍的世界。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下載地址  ·進入下載地址列表 199899 幫助
本站所有資源永久免費下載,不用注冊!點擊頂部的教材,可以瀏覽相應教材的最新資源.點擊上面"進入下載地址列表"鏈接,進入下載地址.
下載說明 ☉本站課件、試題、教案等免費下載。大多是rar壓縮包,解壓縮后是ppt、doc、swf、exe等
中“新課標人教版 初二|八年級 2018年新教材初二下冊 2018新版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全冊) 教案|教學設計”
中“2018新版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全冊) 教案|教學設計”
中“初二|八年級 2018新版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全冊)”
中“2018新版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全冊)”
上一篇:2018年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全冊  
下一篇:14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設計及教學反思表格式
[收藏]   [推薦給好友]   [挑錯]   關閉窗口↓
版權所有:新課標第一網 CopyRight 2005-2012 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聯系站長:郵箱
九九热播视频在线精品6_真实国产乱子伦沙发睡午觉_偷偷鲁2019丫丫久久_国产精品亚洲玖玖玖在线